以下是关于西藏在世界屋脊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物种数量繁多:西藏已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有1072种,维管束植物7504种。这里是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雪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自由栖息。特有物种丰富:拥有西藏马鹿、墨脱负泥虫、墨脱鸟巢兰等一批西藏特有物种。此外,西南大学教授张志升团队还在西藏发现6种拟平腹蛛,其中包括5个新种和1个雌性新发现。 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完善法律法规:修订并严格落实《西藏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办法》《西藏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建设保护空间网络 建立自然保护地:已建立自然保护地97个,总面积43.4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08%,基本构建了布局合理、类别齐全、覆盖到位的保护空间新格局,涵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将三江源(唐北区域)、羌塘、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高黎贡山(西藏段)、雅鲁藏布大峡谷等6处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典型区域全部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家公园及候选区总面积的36%。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推进南北山绿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在南北山绿化工作中,坚持原生植被保护优先,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地优化树种和花草结构,提升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强监测与调查:开展虎、云豹、雪豹、西藏野驴、藏羚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调查,实施高黎贡山(西藏段)动植物监测、雅鲁藏布江流域大中型哺乳动物动态监测。建设22个疫源疫病监测站,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监测预警工作;建设外来入侵物种国家级监测站2个,监测区域分别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拉萨市。发挥社区和科研力量:2.3万名社区监测员用手机镜头构建起“民间防线”,仅2023年就记录雪豹影像1200余份。科研机构通过第二次青藏科考以及相关行业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物种,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珍稀物种种群增长:藏羚羊种群数量已超过30万只,保护等级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黑颈鹤增加到1万多只;野牦牛种群数量从上世纪几千头增长到2万余头;曾被认为灭绝的西藏马鹿如今也已超过800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日喀则市定结县珠峰管理分局辖区内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动物的频率越来越高,包括红胸角雉、血雉、雉鸡、喜马拉雅斑羚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印证了西藏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和自然环境的显著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