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之所以能“锁住”土壤中的水,主要与其自身的物理结构、化学特性以及对土壤整体结构的改良作用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关键机制: 1. 有机质的高吸水性与保水能力 多孔结构与巨大表面积:有机质(如腐殖质、植物残体等)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极大的比表面积。这些孔隙包括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其中毛管孔隙能通过表面张力吸附大量水分,减少水分因重力作用的渗漏。 胶体特性: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其分子表面带有大量羟基(-OH)、羧基(-COOH)等亲水基团,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将水分牢牢“绑定”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不易流失的束缚水(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 2. 改良土壤结构,增强蓄水空间 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有机质是土壤团粒结构的“粘合剂”。它能通过胶体的凝聚作用,将分散的土壤颗粒(砂粒、黏粒等)粘结成稳定的团粒结构。团粒内部的小孔隙(毛管孔隙)可储存水分,团粒之间的大孔隙则利于通气和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对水分的“截留”能力。 调节土壤质地:对于砂质土壤,有机质能填充砂粒间的大孔隙,减少水分快速渗漏;对于黏重土壤,有机质能打破黏粒的紧实结构,增加孔隙度,改善排水性的同时,也能通过胶体吸附更多水分,避免水分因土壤板结而难以留存。 3. 减少水分蒸发与流失 覆盖与阻隔作用:地表的有机质(如秸秆、落叶等)可形成一层覆盖层,减少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土壤表面,降低土壤温度,从而减缓水分蒸发。 提高土壤持水时间:由于有机质吸附的水分释放速度较慢(尤其是束缚水),能延长土壤供水的持续时间,即使在干旱条件下,也能为植物根系保留一定水分。 总结有机质通过“自身吸附+改良结构+减少流失”三重作用,显著提升土壤的持水能力,就像土壤中的“海绵”和“水库”,既能吸附和储存水分,又能通过优化土壤结构让水分更易留存、更难流失,从而实现对土壤水分的有效“锁住”。这也是肥沃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高)往往更耐旱、保水性更强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