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车库变成钢铁摆设,是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多环节问题叠加的结果,具体原因如下:建设规划不合理 盲目建设:部分立体车库建设前未进行扎实的市场调研,没有摸清周边群众的停车习惯和长期付费能力,也未评估实际停车需求,只是为了满足建筑验收时车位配比的要求而仓促上马,导致建成后无法满足群众实际需求,最终被闲置。 手续不全:一些立体车库手续不全就仓促开工,甚至未批先建,工程没完工就烂尾,从建设之初就存在问题,无法正常投入使用。设计标准滞后 车辆适配性差:现行立体车库的设计多以普通家用燃油车为标准,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普及,SUV、MPV等车型占比攀升,这些车体型更大、重量更沉,导致很多立体车库空间局促,容易发生剐蹭,车主使用意愿低。 操作体验不佳:部分立体车库仍需手动升降,操作繁琐、耗时长且易出错,无法满足车主“即停即走”“即取即行”的需求。对于老年车主或不熟悉操作的人来说,使用难度更大。此外,一些车库保养不善,车位移动时偶尔出现摇晃、卡顿,也让车主对其安全性充满顾虑。运营管理困难 成本高昂:机械式停车设备属特种设备,需有资质的专人操作,并定期维护保养,运营成本较高。而立体车库资金回报周期长,一旦经营不善,设备维护费、人员管理费、折旧损耗费等支出就会成为沉重负担,形成“运营亏损—减少维护—设备故障—车主更少—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 权责不清晰:立体车库可能涉及开发商、物业、业主、监管部门等多方主体,建、运、管脱节的经营模式下,权责边界模糊,容易出现互相扯皮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难以有效解决,最终导致车库无法正常运营。拆除难度较大:机械车位作为开发商固定资产,拆除需经规划、建设及产权单位等多方同意,程序繁琐。而且拆除后可能无法满足当初的交付标准等相关要求,所以即使立体车库闲置,也很难被拆除,只能继续闲置下去,成为“钢铁摆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