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股走低与荣昌生物单只个股大跌的背离逻辑: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的博弈# 一、板块与个股下跌的多维诱因2025年9月医药板块的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政策预期、资金轮动与估值回归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板块层面看,9月23日和26日医药生物指数分别下跌1.93%,全月累计出现多次单日跌幅超1.5%的调整。这种系统性压力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行业估值处于历史高位,截至9月初医药板块溢价率已达近五年峰值,部分个股涨幅提前透支中报业绩,国都证券等机构早在8月就预警板块调整风险;二是资金面出现切换,随着宏观经济企稳信号显现,市场资金开始从高估值的医药成长股向低估值周期股转移,9月医药板块单日资金净流出曾高达16.5亿元;三是政策面的潜在扰动,监管层对医药商业贿赂的治理范围从外资药企向国内延伸,加剧了市场对行业合规成本上升的担忧。荣昌生物的单日超6%跌幅(9月26日收盘价105元,较前一日下跌5.5元),除了受板块拖累外,还存在个体因素。从财务数据看,公司2025年上半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归母净利润亏损4.5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83元,尽管亏损幅度较一季度有所收窄,但持续亏损状态仍对股价构成压力。研发管线进展也可能影响市场情绪,虽然新一代双抗ADC产品RC288已进入IND准备阶段,但尚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短期难以形成业绩贡献。此外,公司核心产品维迪西妥单抗的海外临床由辉瑞主导,国际化进程中的法规适应、市场准入等不确定性,也可能引发部分投资者担忧。# 二、创新药板块基本面的支撑逻辑与短期股价波动形成反差的是,创新药行业的基本面正呈现稳固向好态势。从行业数据看,创新药板块已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2023-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达70.3%和73.6%,2025年上半年仍维持42.2%的高增速,利润端亏损持续收窄,百济神州等企业甚至实现扭亏为盈。这种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个维度:一是产品商业化加速,随着医保谈判常态化,创新药入院速度加快,销售放量明显;二是海外授权(BD)模式成熟,通过对外合作实现技术变现,如荣昌生物将维迪西妥单抗海外权益授权给辉瑞,既分摊了研发成本,又打开了国际市场空间。产业链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了行业韧性。CXO作为创新药研发的重要支撑,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9%和25.4%,头部企业在手订单充裕,药明康德、凯莱英等公司的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增速尤为突出,这反映出创新药研发投入的持续性。政策层面,虽然医保控费长期存在,但“两新”政策(新设备、新耗材)的落地正在为创新产品提供市场准入便利,医疗设备招投标规模上半年同比增长62.75%,间接带动创新产业链的需求回升。# 三、长期价值与短期风险的平衡视角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在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间寻找平衡点。从积极因素看,荣昌生物已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壁垒,其维迪西妥单抗在HER2-ADC赛道拥有全球专利布局,且通过与辉瑞的合作降低了国际化风险。公司还在持续优化成本结构,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9.7%,销售费用率下降4.6个百分点,显示出运营效率的提升。若RC288等后续管线顺利推进,未来有望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但风险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行业层面,创新药同质化竞争加剧,HER2、PD-1等热门靶点拥挤,可能导致产品定价压力上升;政策层面,医保控费力度若超出预期,将直接影响创新药的利润空间。个股层面,荣昌生物的资产负债率较高,2025年上半年负债合计达34.9亿元,财务费用控制仍需加强;海外临床进展若不及预期,可能进一步影响股价表现。总体而言,医药股的短期调整更多是市场情绪与资金博弈的结果,并未改变创新药行业长期向上的趋势。对于具备核心技术、管线储备充足且商业化能力较强的企业,短期股价回调反而可能带来布局机会,但投资者需密切关注研发进展、政策变化等关键变量,合理评估风险与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