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公益性岗位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积极意义
促进就业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就业吸纳
在农村地区设置寄递物流公益性岗位,能够直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这些岗位可以包括快递包裹的收发、物流信息的登记、仓库的简单管理等工作。对于一些难以在其他领域找到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户、低收入群体等,这是一个增加收入的稳定途径。
例如,一位曾经的贫困家庭成员在担任农村寄递物流公益岗位工作后,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不仅改善了自家的生活条件,还增强了脱贫的稳定性。
防止返贫
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是防止农村居民返贫的关键因素。农村寄递物流岗位的存在,使得脱贫人口能够持续获得经济收益,降低因缺乏收入来源而重新陷入贫困的风险。同时,这种就业模式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参与物流工作,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拓宽视野。
推动农村寄递物流发展
服务网络完善
农村地域广阔,寄递物流业务的开展面临成本高、网点布局分散等挑战。公益性岗位人员可以作为补充力量,协助建立和完善农村寄递物流服务网络。他们可以深入到偏远的村庄,设立临时的收发点,或者参与到村级物流服务站的日常运营中,提高农村寄递物流的覆盖率。
像在一些山区农村,由于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商业性物流企业难以全面覆盖。而公益性岗位人员熟悉当地环境,可以利用自家房屋或者村里的公共空间设置收发点,方便村民寄取包裹,使得农村寄递物流服务能够延伸到更偏远的角落。
服务质量提升
公益性岗位人员由于来自本地,对村民的需求和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他们可以根据村民的作息时间灵活调整工作安排,比如在农忙时节,合理安排包裹的收发时间,避免影响村民的农事活动。而且,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及时反馈物流信息,解决包裹收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村民对寄递物流服务的满意度。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产业发展支持
农村寄递物流是连接农村与外界市场的重要纽带,对于农村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公益性岗位的推广能够保障农村寄递物流的顺畅运行,从而促进农村特色农产品的上行。例如,通过高效的寄递物流服务,农村的新鲜水果、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可以及时、完好地运往城市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
消费市场激活
随着电商在农村的普及,农村居民的网购需求日益增长。良好的寄递物流服务能够满足农村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公益性岗位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到引导村民进行网络购物、帮助处理退换货等作用,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拉动农村内需,为乡村振兴注入经济活力。
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资金来源与可持续性
挑战
设立农村寄递物流公益性岗位需要资金支持,包括人员工资、岗位培训、设备配备等方面的费用。资金来源可能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而政府财政资源有限,这可能影响公益性岗位的长期稳定设置。
应对措施
一方面,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例如,政府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或设备捐赠,换取在农村物流市场的一定发展机会,如品牌宣传、市场拓展等。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村发展相关资金,如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扶贫资金的后续巩固资金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公益性岗位的可持续性。
人员素质与培训
挑战
农村寄递物流工作虽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但也需要一定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如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包裹的安全处理等。而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应对措施
加强岗位培训体系建设。由邮政管理部门、物流企业联合当地的职业培训机构,针对农村寄递物流公益性岗位人员开展定制化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基本的物流知识、快递业务操作规范、信息安全、服务礼仪等方面。并且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方便岗位人员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