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式育儿”是指家长通过安装监控摄像头、翻看日记、查看聊天记录等方式,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视的育儿方式。这种育儿方式因涉及孩子隐私与家长监护权的冲突,引发了广泛争议,具体如下:支持方观点 确保孩子安全: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孩子独自在家存在安全隐患,如碰电、玩火、爬窗台等。监控可让家长及时发现并制止危险行为,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 督促孩子学习: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自制力差,手机等电子产品吸引力大,难以自觉学习。通过监控,家长能随时查看孩子作业进度,发现孩子发呆或玩耍时及时提醒,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预防不良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繁杂,儿童早熟,家长担心孩子接触不良信息,或结交不良少年,误入歧途。查看聊天记录等监控行为可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动态,提前干预,避免不良情况发生。反对方观点 侵犯孩子隐私: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拥有隐私权。“监控式育儿”未经孩子同意便窥探其私人空间和个人信息,是对孩子隐私的侵犯,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教育理念。 破坏亲子信任: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感觉不被信任,仿佛生活在“囚笼”中,从而切断家长与孩子之间信任的纽带。长期如此,孩子可能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养成说谎的习惯。 影响孩子心理发展:孩子长期处于被监控状态,精神会处于高压之下,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自闭等。例如,有的孩子因日记被偷看,不再写日记,内心变得封闭,不愿与家人沟通。 不利于培养自律能力:过度依赖监控来约束孩子,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判断力。一旦脱离监控,孩子可能会放纵自己,且家长不可能永远监控孩子,自律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平衡监护权与隐私权的建议 尊重孩子隐私:家长应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其隐私。可与孩子共同制定“隐私规则”,明确哪些是孩子的私人空间和信息,家长不予干涉,哪些方面需要孩子与家长沟通分享。 合理使用监控:若因特殊原因需安装监控,应提前征得孩子同意,并严格规定监控的使用范围和时间,如只用于关注学习和安全相关场景,避免将监控作为全方位监视孩子的工具。 加强沟通陪伴:家长要明白,陪伴和沟通是无法用监控替代的。应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其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以平等的姿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