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盐碱微生物菌剂在新疆棉田示范应用效果显著 盐碱地里,一株株棉花深埋地下的根须正与一场不可见的微观战争搏斗,而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
 
 一片位于新疆库尔勒托布力其乡的棉田,土壤pH值高达8.95,含盐量超过6.2‰,在2023年仅出苗约五成的这片土地上,2024年却基本实现出全苗。
 
 这一转变源于一种抗盐碱微生物菌剂的示范应用。
 
 今年9月,国内棉花界权威专家对这片示范田的田间考察与检测结果显示:收获密度达到16842.2株/亩,较对照田增加3684.2株,提升28.0%;亩成铃数达到84912.7个,对比对照田增加15228.1个,增幅达21.9%。
 
 01 盐碱胁迫:棉花生产的隐形杀手
 新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2023年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九成以上。
 
 然而这片广袤的土地却面临盐碱化的严重威胁。
 
 在总面积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中,我国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这些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
 
 棉花属于耐盐作物,相比小麦、玉米等作物在土壤含盐量0.1%时就受抑制,棉花在盐度0.3%以下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长。
 
 但超过这个阈值,棉花的出苗和生长发育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02 意外发现:从防治病害到对抗盐碱
 这种抗盐碱微生物菌剂由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枯黄萎病防控岗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研发。
 
 团队负责人马平研究员表示,他们最初研发该菌剂的目的是防治棉花黄萎病和增加产量,“根本没往抗盐碱方向去想”。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公认的棉花重大病害,一般减产20%至30%,严重时可达60%至80%,甚至绝收。
 
 在我国,棉花黄萎病发病面积波及2000万亩棉田,占全国棉田的近一半。
 
 团队从有3万多株芽孢杆菌的菌库中筛选出了两株最具有防病、增产且耐盐碱性能的菌株,通过科学配比制作成防病、增产、耐盐碱的多功能复合微生物菌剂。
 
 03 田间奇迹:从“无心插柳”到“起死回生”
 2023年,国欣种业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有一块盐碱棉田使用了这种菌剂,保苗和促生效果都不错,挽回了近一半的产量。
 
 团队随后在托布力其乡的几块重度盐碱地里试验。
 
 今年5月初,团队就接到种业公司的电话,说使用了菌剂的棉田棉花苗多苗全。
 
 马平团队立即组织田间检测,结果令人惊喜:抗盐碱菌剂处理区的亩株数比对照区平均提高11.1%,单株结铃平均增加1.75个,株高平均提高19.2%。
 
 通过检测发现,抗盐碱菌剂处理区的棉花根围土壤电导率呈现下降趋势。
 
 04 实证数据:微生物菌剂显著提升产量
 2025年10月实收数据显示,抗盐碱菌剂处理后的棉田亩产达386.22公斤,而空白对照田亩产仅为278.24公斤,增产率达38.81%。
 
 在新疆库尔勒托布力其乡棉田开展的2100余亩示范中,处理区平均每株结铃增加1.75个,亩成铃增加24.3%,实收亩产达到285.5公斤,相比对照区的230.4公斤增产23.9%。
 
 不仅仅是这片示范田,其他试验地也报告了类似成功。
 
 在尉犁县阿克苏甫乡孙林试验地,后60亩因盐碱重,出苗差、苗弱。5月下旬菌剂送达后,在6至7月的生长关键期,这些棉苗显现出“后发优势”,植株韧性增强。
 
 至9月测产显示,重度盐碱地单产较往年提升约20%,品质优良。
 
 05 技术核心:多菌株协同作用的力量
 类似的微生物技术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新疆不同生境近4000株菌株中筛选出耐盐促生菌4株、生防菌株4株。
 
 他们建立了多菌株协同增效的配伍原理,获得防病促生耐盐菌BCL-8和BCL-Rs,建立了多菌株混菌高密度发酵工艺。
 
 棉花种子应用耐盐防病促生菌剂包衣后发芽率提高了33.3%,成苗率提高了23.4%,对苗期病害防效达65%以上。
 
 微生物菌剂通过改善根际微生态环境,帮助棉苗抵御盐分侵害,顺利成活,并助力棉株在逆境中茁壮成长,多结棉铃。
 
 06 应用前景:从棉花扩展到其他作物
 专家表示,如果抗盐碱菌剂在盐碱地使用的效果进一步被实践佐证,未来不但可以在重度盐碱地里种棉花,通过种植棉花改良土壤,或许还能慢慢种出其他作物。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棉花育种专家马峙英指出:“未来,我们可能真正实现‘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的有效结合”。
 
 在尉犁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31团1连马大姐试验地,经联合测产,籽棉单产创该连队近年新高,预计增产15%以上,同时实现了化肥减量10%左右,节本增效与生态效益显著,已成为当地观摩样板。
 
 07 未来展望:微生物技术的广阔前景
 随着更多示范应用的展开,抗盐碱微生物菌剂有望为盐碱地改良提供新路径,为新疆棉花稳产增产提供技术支撑,为棉农带来更丰厚的收益。
 
 目前,该成果正由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推动在新疆棉区的进一步推广。
 
 两项独立试验均验证了微生物技术的有效性。
 
 综合改良模式见效快、协同强,适于高产高效场景;单一菌剂模式展现逆境修复潜力,适于中低产田改良。
 
 两者均具减肥增效、改善生态的效益,示范效应显著。
 
 在新疆尉犁县的一处试验基地,9月的测产显示,重度盐碱地棉花单产较往年提升约20%,同时实现了化肥减量10%左右。
 
 棉农们看着曾经苍白板结的土地渐渐变得黝黑疏松,纷纷露出欣慰的笑容。
 
 微生物菌剂就像是唤醒盐碱地的“魔法药剂”,让这片曾经被视为农业负担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