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2025-2028学年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白名单,47项竞赛入选
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这份权威名单旨在规范竞赛管理,确保竞赛的公益属性和育人功能。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俗称“白名单”),共有“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47项竞赛进入名单。
这些入围竞赛的举办时间原则上为2025年10月至2028年8月,在此期间每学年举办不得超过1次,累计不超过3次。
01 竞赛背景:权威认定与规范管理
全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白名单”的制定,是按照教育部、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2022年印发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要求。
经过主办单位自主申报,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公示和复核等程序后最终确定。
这一管理机制旨在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防止项目过多过滥,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确保竞赛活动的公益属性。
02 核心政策:竞赛与招生入学脱钩
根据教育部通知,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不得在高校招生中违规使用竞赛结果。
这一政策明确了竞赛活动的基础定位——突出素质教育导向,彰显竞赛育人功能。
而非作为升学选拔的工具。此举有助于遏制“竞赛功利化”倾向,让竞赛回归其本身意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展示和发展才华的机会。
03 便民服务:官方平台即将上线查询功能
为方便广大家长学生查询、了解各项竞赛举办信息,教育部近期将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及 “校外培训家长端”App上线相关功能。
这些官方平台将同步公布各项赛事的竞赛报名、成绩公示、结果公布等重要进展信息。
这一举措提高了竞赛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帮助家长和学生及时获取权威信息,避免被违规竞赛误导。
04 监管要求:确保竞赛公益属性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按照《管理办法》,会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进一步规范竞赛管理工作。
同时,要加大对竞赛管理政策及竞赛名单的宣传,指导名单内的竞赛不断提升办赛质量,确保公益属性,充分发挥竞赛育人功能。
各级相关部门将形成监管合力,对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结果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对违规竞赛严肃查处,切实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权益。
随着白名单的发布,各地教育部门将会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进一步规范竞赛管理工作。
对家长和学生而言,这份名单如同一盏指路明灯,帮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中做出明智选择。
竞赛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是教育的一种延伸。
正如教育部所强调的,这些竞赛的终极目标是“充分发挥竞赛育人功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