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15日,天津口岸中欧(中亚)班列发运货物突破5万标箱,达52890标箱,同比增长15%,展现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枢纽的强劲动能。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通道网络、物流效率与经贸合作的多维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通道布局与线路创新天津港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东部起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核心节点,已实现中欧(中亚)班列东、中、西三条通道全覆盖,可经二连浩特、满洲里、阿拉山口及霍尔果斯等口岸出境,运量规模常年位居中国沿海港口前列。2025年新增的天津港经霍尔果斯直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班列,成为关键增量引擎——该线路相比传统俄罗斯中转线路,运输时间压缩近50%,物流成本降低20%-30%,且因天津港距中亚腹地更近的区位优势,韩国、日本货物经此转运可缩短约800公里路程。数据显示,今年4月天津口岸经西部通道发运的中亚班列达10列、1108标箱,环比激增4.08倍,创历史新高。 货物结构与经贸导向班列货物以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为主导,折射出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的深度升级。从2025年首列直达塔什干班列来看,汽车配件占比最高,同时涵盖机械设备、工程建材、家电等品类。这一结构与中亚国家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机电产品在其进口商品中占据核心地位,2024年双方进出口贸易额达39亿元,同比增长34%。企业层面,仅上海优尼康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一家,今年上半年中亚市场货运量同比增长超20%,每月需操作30-40列汽车组件专列,运量达1500-2000高箱。 效率提升与服务保障海关、港口、铁路等多部门协同推出的“硬核服务”,为班列高效运行提供了关键支撑。天津新港海关成立专项课题组,通过三大举措优化流程:一是实施“港场直通”便利化措施,货物自卸船起3小时内即可运达铁路堆场,集装箱周转时间缩短1-2天;二是完善“铁路快速通关”模式,精简监管手续并增加铁路场站到货信息发送授权,实现货物“随到随报、即审即放”;三是建立跨关区协作机制,与霍尔果斯等出境地海关实时对接,快速解决封志核查、重量差异等问题。此外,天津港集团统筹码头资源,中铁集装箱公司打造“境内外一站式运输链条”,形成全流程保障体系,使班列在成本与时效上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长远价值与合作前景此次运量突破不仅是物流数据的增长,更凸显了天津港在亚欧贸易格局中的枢纽价值。一方面,天津港凭借自动化、数字化优势,正成为东北亚货物通往中亚的中转优选——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中国代表处指出,韩国、日本货物经天津港转运,时效性远超其他港口,未来有望吸引更多国际货源集聚;另一方面,随着“撒马尔罕—天津工业科技园”等合作项目推进,班列将进一步衔接汽车零部件、生物制药等产业合作,形成“贸易-物流-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班列运营企业普遍表示,将持续增加货源投放,推动天津中欧(中亚)班列向常态化、规模化运营迈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