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向绿色化、科技化、规模化、融合化转型,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以下是这一转型的核心方向、显著成效及面临挑战: 核心转型方向绿色低碳转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流程,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同时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驱动转型:强化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现代化装备与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以科技破解资源约束难题。产业融合转型:打破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模式,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文旅等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经营模式转型: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主要成效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水肥药减量增效成果突出,全国农业用水总量年均减少36亿立方米,2024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减少5%,农药使用量减少1.5%;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提升,2024年农膜回收处置率达85%,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生态修复效果明显,长江十年禁渔等举措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大马力拖拉机、智能农机广泛应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扩大,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近18万亿元,形成“苹果村”“木耳镇”等特色产业集群;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3万元,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基础设施与民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快递进村、5G通达率超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76%;乡村文化活力增强,“村BA”“村超”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 面临挑战外部环境与粮食安全压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粮食进口与农产品贸易带来风险;国内粮食供求紧平衡格局未变,需求持续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隐患仍存。农村短板与要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仍显薄弱,村内道路硬化率、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低;乡村振兴面临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农村土地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基层实践中存在困难。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有限,产业链协同能力弱,部分地区特色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