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印中将共同优势转化为共同增长
加尔各答与中国主要城市间直航恢复的航班正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古老文明间的经贸桥梁正在重建。
“印度人和中国人是兄弟。”这首印度歌曲中的词句,被印度媒体人阿尼斯·萨詹引用,以描述两国关系的本质。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全球秩序中,印度和中国共同构成现代全球经济中最具影响力的组合之一,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基地之一。
尽管存在分歧,但贸易、商业合作与机遇始终将两国紧密相连。
01 经济互补:贸易数据背后的强劲活力
中印双边贸易在充满挑战的时期仍保持强劲活力。
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362亿美元,印度对华出口增长6%。
中国对印出口在2024年进一步上升,达1204.8亿美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印度在创新、技术、教育和创意产业方面表现卓越,而中国在大规模制造、基础设施和高效供应链方面仍是全球标杆。
两国携手,能够平衡创造力与执行力,形成智力与产业能力上的强大组合。
02 合作信号:直航与展会中的紧密联系
加尔各答与中国主要城市之间直航的恢复,是两国重建联系的积极信号。此举不仅带来便利,更象征着信任、交流与商业合作的重启。
这一联系将助力印度企业家、投资者和初创企业重新对接中国合作伙伴,开拓新市场,分享理念。
广交会上印度参与者的积极投入,显示出印度企业在这一全球平台上日益提升的参与度。
一名参加广交会的印度人士表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企业家的敬业精神——他们乐于探讨想法、灵活调整,甚至克服时间压力准时交付。
03 科技教育:软硬结合的合作新空间
在科技领域,印度的软件生态与中国的硬件专长可共同重塑亚洲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这种合作远不止于贸易。在教育方面,学生与研究人员交流能跨越国界,促进相互理解与人才流动。
如今,“中国制造”代表着技术精良,“印度制造”日益成为创造力与创新的象征。
正如印度《新印度快报》所指出的,中国在新技术和研发领域获得累累硕果和雄厚实力,印度可通过将制造业与中国技术相结合来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
04 全球背景:应对变局中的区域韧性
随着美国针对中印商品的关税措施扰乱全球供应链,中印都迎来强化内部韧性的契机。
通过协作,双方可共建区域韧性,促进本土产业成长,打造减少对西方市场依赖的可持续增长模式。
在西方主导日渐式微的世界秩序中,印度和中国需要携手共进,这既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也是为其他国家着想。
印度媒体指出,中国在对一些领域的投资和印度市场活力的结合,有望促成“全球新的增长极”。
05 未来前景:从贸易到战略的全面协作
近期,中印就取消部分贸易限制、重开合作渠道展开对话,这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若双方持续重建经济与文化桥梁,就有望在相互尊重与共同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更稳定、更持久的伙伴关系。
印度记者在2025年8月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表示,印中两国合作空间广阔,双方都在寻求共识。
在构建未来多极世界的过程中,印中共处同一个集团将颇具战略价值。
既然商业实用主义能推动其他国家开展相关行动,为什么不让它推动印中合作?
印度《中小企业时报》指出,中国驻印度使领馆2025年已为印度公民核发超过8.5万件签证。这份“无声的邀请”代表着两国重建信任的契机。
考底利耶与孙子的智慧或许终将交汇融合。两个拥有数千年底蕴的文明古国,在经历殖民统治与外来侵占导致的迷茫后,如今都在为重获曾经长期占据的重要地位而努力。
龙象共舞绝非易事,但互惠互利的经济协作将为区域乃至全球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
|